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锦衣玉令 第966节 (第2/3页)
轻轻抿一口,捧盏一叹,“你跟我这里犯犟,又是何苦?我千不好,万不好,总是一番好意。你怪我可以,何必拿弟妹的身子赌气?” 赵胤面沉如水,“帝王心术,本该如此。臣从来不敢责怪陛下。更不敢拿臣妻之病来与陛下赌气……” 赵炔僵硬地看着他。 赵胤迟疑一下,冷眼微眯,语气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忧烦,“天下名医皆在京中,臣妻也是大夫。她深知自己病情,不愿劳民伤财……” 赵炔吸口气,叹息道:“你还是怨我。” “没有。”赵胤平静地看着他道:“君是君,臣是臣。焉有埋怨之理?臣之心,正如当日的李明昌,可裱日月。无怨,更无恨。无非命运耳。” 光启帝握茶盏的手,狠狠一紧。 李明昌那张笑容可掬的脸浮现眼前,想到他临死前的样子,拜倒跟前说的那些话,光启帝声音微微一变,喑哑而深沉。 “朕并不想李明昌死。朕都为他安排好了退路。他却不愿——” 李明昌与赵炔日夜相伴,多年主仆情,李明昌殉国,光启帝自是神伤。 “李明昌认为,要麻痹乌尔格和乌日苏,就得以假作真。要揪出吕更背后的黑手,拔除深藏朝堂的毒痈,将邪君和他的部众一网打尽……他就必须真死。不然以两乌和邪君的精明,断然不肯相信……” 两乌之战,光启被俘,史书难提……谁能想到光启事先是有预见的?甚至甘愿以己作饵,诱敌入局? 赵云圳大为震惊,“父皇?” 这是怎么回事? 赵炔没有看儿子的表情,抬眼望一下赵胤,眼眶已然泛红,赵云圳注意到父皇端茶的手,都有轻微的颤抖。 “朕会给李明昌记功,予以大祀。令其宗族侄辈都能蒙受朝廷荫庇……” 赵胤沉默不语。 却是一边的赵云圳,冷哼了一声。 “父皇,人死了便是死了。记功也好,大祀也罢,皆是做给后人看的。李明昌无儿无女,宗族侄辈亲眷得到荫庇,与他何干?不如多烧些纸钱来得实在。” 光启帝猛地掉头,直视着儿子,目光明暗不定,不知在思考什么,片刻才平静地反问。 “那依你之言,父皇当如何做?” 少年太子已然长成一个身量颀长、眉清目秀、俊雅端方的美男子。他的眉眼与赵炔有几分相像,但少年心性,脾气却是直接火爆,在父亲面前说话也不避讳什么。 “父皇做这些,只是为了弥补你心里的缺憾罢了。对死者毫无慰藉。李明昌之死,是为父皇孝忠,而害死他的人,正是父皇。论及功过,父皇最不该做的,就是信重白马扶舟,任他恣睢骄横,权势滔天。若非如此,又哪会有今日之祸?一切皆因为你——” “云圳!” 出口训斥的人,是赵胤。 “陛下功过,岂能由你来评?” 赵胤制止了赵云圳,眼里浮上一层浓重的阴翳。 “陛下所作,皆是为你,为大晏。” “为我?”赵云圳愣了愣,怔怔看着他,又看了看抿嘴不语的皇帝,不解地重复:“为大晏好说,为我怎讲?恕云圳愚钝,实在费解。” 赵胤看了赵炔一眼。 皇帝沉默片刻,突地拍桌子训儿子。 “不懂,就回去好好读书,好好反思。” 赵云圳:“……” 他默默观察着亲爹的表情,沉吟片刻才道:“除了让我读书,你找不到别的招儿治我了吗?” 赵炔:“……” 当年,赵胤前往锦城就藩前,曾在御书房同赵炔有过一番秉烛夜谈。兄弟二人对仿佛无处不在又不知隐于何处的邪君,极为忧心。不怕鬼神、不怕邪魔,就怕这种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