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70章 (第4/4页)
看他,才道:“罢,那你有数就成。” * 这场僵持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,因为辽东燃起烽火,终于破局。 自打太祖将那群金人赶出关外,这些年他们一直虎视眈眈地盯着大昌,时不时就想南下生些事。 金人骁勇善战,而大昌重文轻武,虽这些年已经改了许多,却一直和对方僵持着,只能将对方挡在辽东边线之外,并不能将对方斩草除根。 金人早在前朝是就建了国,又称后金。黑图阿拉便是金人的都城,这些年来大昌整饬朝中各处毒瘤时,对方也没少积蓄国力。 大抵是觉得终于可以和大昌扳一扳手腕,说不定还能一举突破边关防线,挥师南下。到那时候,他们再不会重蹈祖先的覆辙,而是会占据整个中原大好的江山。这次金人的攻势颇猛,辽东战事连连吃紧,辽东边线已经丢了好几处卫城。 战报送来,朝堂上下同仇敌忾,自然是要一致对外的。 值此之际,薛庭儴主动入了趟宫,也不知他和嘉成帝说了什么,总而言之君臣之间尽弃前嫌。 其实本身就没什么大事,不过是皇帝被落了面子,做臣子刻意给他做面子罢了,可给皇帝做面子的同时,做臣子也是要些面子的,才会闹得这么一出。 嘉成帝重整朝堂后,户部尚书的人选一直悬而未定,明显是等着薛庭儴。 这是表态。而每逢大战,必然粮草先行,这些都需要户部去筹备,这场战事正好给君臣一个各下台阶的好机会。 经过一番商论,朝廷择了数名骁勇善战的大将,奔赴辽东。 而就在这时,五皇子祁戦突然请兵出战。 三皇子的谋逆败露,到底是连累了他。虽然整件事他并没有搀和其中,但他本身与三皇子交情甚佳,就是犯了帝王的忌讳。 如今几个成年皇子中,二皇子每日锲而不舍想求得嘉成帝的原谅,四皇子一改早先高调的作风,低调至极。 唯一大出风头的是莫伽,这个在年纪上算是除过亡太子,最大的一名皇子。 按照齿序,他该是大皇子,可惜他有异国血统,前阵子朝堂上又刮起一阵立储之风。嘉成帝直接封他做了鲁王,算是彻底否决了莫伽在皇位继承的资格。 其实想也知道,中原王朝历来重视正统和血统,怎么可能会择一位有异国血统的皇子为储君。就算嘉成帝答应,下面朝臣们也不会答应。 也许在一些事情上,他们各自为阵,总是喜欢斗得死去活来,可在大统继承之上,他们格外重视,且态度一致。 这也是为何那次嘉成帝露面后,会形成一面倒的境况,一个大逆不道和谋朝篡位,就足够将三皇子拍死在当场了。 明摆着嘉成帝暂时并无立储的打算,五皇子不可能永远任自己处在这么尴尬的境地,只能自谋出路,才会有这次请兵出战。 嘉成帝准了,五皇子收拾行囊出京。 他的离京并没有引来太多人的关注,世人只当他是受了三皇子牵连,被流放了。 其实离开也好,也许外面有更为广阔的天地等着他。 *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,辽东的战事一直处于胶着状态。 大昌时败时胜,没吃什么大亏,但也没占到什么大便宜。 就在秋风骤起之际,五皇子突然领兵大破被金人占领的广宁城,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,连着夺回了三处失守的卫城。 朝廷迎来大捷,嘉成帝龙颜大悦,封其为镇北王。 一时间五皇子声名大噪,本就对立储死心的朝臣们再度蠢蠢欲动,请奏立五皇子为储君。在如今既无嫡出,其他皇子要么默默无闻,要么都尚且年幼的情况下,五皇子似乎是个很不错的人选。 可惜这事被嘉成帝驳回了,他也一改早先专断独行的态度,声称已留下密诏,在自己龙御归天之际,就是大昌未来继承人大白天下之时。 为了取信众臣,他甚至拉出叶莒、林邈等人作证,已将密诏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下。 其实这不过是拖延之计,反正薛庭儴是知晓那后面什么也没有的。 战事大捷自然少不了论功行赏,辽东那边也就罢了,京城这边户部尚书薛庭儴因筹备军粮有功,被嘉成帝下旨入直文渊阁。 圣旨发下,朝臣们并不吃惊,反倒有一种早该如此之感。 不过三十三岁的阁老,虽是实至名归,却足够让人为之嫉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