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9章 (第2/2页)
,一点小便宜就仿佛捡到东西也似。 很快摊上的衣裳就被哄抢一空,也就只剩了零星几件,还有人站在旁边问着还有没有。 “有,当然有,等着。” 一大包衣裳不过一个多时辰就卖了个七七八八,剩下的俱都是些看起来不怎么显眼的。 招儿也未再继续卖下去,而是很快把摊子一收,就和姜武上车离开了。 “剩下的咋不继续卖了?” “那些我本就没打算在这里卖的,不过是放在一处衬托一二,剩下这些衣裳咱们拉到村子里去卖。” 姜武起先不明,很快就反应过来招儿的意思了。 好花都得绿叶配,好角当是众人扶。没有绿叶,怎么显得出花儿的鲜艳和美丽。 “你这脑子也不知怎么长的。” 招儿也没含糊,爽朗一笑:“爹生娘养的。” 话音还未落,她眉宇间闪过一丝阴霾。姜武当即不敢再多说什么,岔开了话题,问她打算去哪个村。 * 两人去了平时收菜的那几个村。 因为和村民还算熟悉,所以骡车驶入村子并未遭人驱赶。 一般像这种小村子,都有麦场,用来秋收时晒粮食,给粮食脱粒,大多都是在村口或是村中央。 姜武的骡车就择了村中央的麦场停下来。 招儿的准备齐全,到了地儿就把摊子给摊开了,然后从车厢里拿出一面破铜锣,开始敲了起来。 不一会儿,就有不少村民聚集过来了。 过来一瞅,面熟,有的还认识。 就有熟悉的村民问道:“这又是咋了?今儿不收菜了?” “我想收菜,你们也得有东西给我才成啊。”招儿笑着说。 这话一说出口,很多人就笑开了。 还别说,这种时候家家户户菜都接不上顿儿,吃得都是去年秋里藏在地窖里,或者晒好的菜干、腌菜什么的。还得等天在暖和了,才有菜可卖。 “好了好了,咱说正经的,今儿不收菜,我来卖东西。瞧瞧,就是这些,别说我不照顾老乡们,我特意找路子从县里弄回来的。这些三十文一件,这些二十文,至于这些冬衣八十文,赶紧挑了捡了,我等会儿还要去下个村儿。” “卖衣裳?招财小兄弟,你这名字没起错啊,什么都能卖。” 就有村民和招儿开起玩笑了,她也不含糊,一番有来有往,麦场上一片欢声笑语。 而就在男人们都和招财小兄弟侃大山的同时,妇人们都在衣裳堆里选了起来。 这些衣裳镇上的人看不中,可不代表村里人也看不中。 乡下人寻常穿得都是粗布土布做的衣裳,有身细棉布就是好衣裳了,更不用说这里面还有些绸缎的,就是有些旧了。 可旧它也是绸缎衣裳,还是没有补丁的。 “二十文贵了,便宜些。” “快别跟我还价,少了真要亏钱,买了绝对不吃亏,我坑谁也不能坑老乡。” “这春上手头都不宽裕,用东西换成么?”有人问道。 “别人不行,老乡肯定行。不要活物,只要死物,鸡蛋、粮食都行,就按平时你们往外卖的价。” 一听这话,顿时有不少妇人都露出几分喜色,匆匆忙忙就转头回家了。 不多时,或是提着粮食,或是拿着鸡蛋筐子都来了。 粮食看种类折价。至于鸡蛋的话,村民们拿到镇上是卖二文钱一个,不过也没谁为了卖几个鸡蛋专门往镇上跑的,有些收鸡蛋的人来买,也就是一文钱一个,或者三文钱两个,招儿以前也收过,价格都是门清。 半个时辰后,招儿带着两袋子的粮食和鸡蛋之类的物什,踏上奔赴下一个村子的路。 等到日落西山之时,所有衣裳一卖而空,而招儿和姜武却是满载而归。 村间小道停着一辆骡车,招儿就坐在车厢里数起钱来。 她不识字,也没学过算学,一百以内的数她还能算一算,超过了就没办法了。 数了几遍数都数清,她气馁地把面前的一小堆铜钱推散,道:“不数了,数不清!” 姜武在前面笑:“待会儿我帮你数。” “你也数不清,别以为我不知道!”招儿道。 姜武当即尴尬地轻咳了几声。 旋即她又来了精神,把散了一地的钱堆成一堆,而后用目测分出两成来。 “好了,这些就是分给你的,另外那粮食和鸡蛋也分你一半。” “说好两成,鸡蛋粮食不算钱?” “那不算钱,就当是我犒劳大青的。另外,这剩下的粮食和鸡蛋先放在你家,明儿我再拉去镇上卖掉。对了,我还要去一趟县里。” “那我明早去接你。” “行。” 正说着,远远就看见了湖阳镇的城墙。 招儿眼睛一亮道:“咱们再去一趟镇里,我给庭儿送些鸡蛋。” 姜武抓着缰绳的手一紧,笑道:“行,这会儿还早,赶回去不晚。” 于是,在经过一下午忙碌后的薛庭儴,刚回号舍,又收到一小筐的鸡蛋。 还是之前那个姑娘家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