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85节 (第3/3页)
。 甘蔗能制糖、棉花能织布,花生能榨油,只要种出来了,每一样都是金疙瘩。 有了这些东西,木沟村光靠种地也是能够赚到许多粮食的,只是现在每一种种子的量都不是很多,要想大范围种植,需得再等一年,所以木沟村必然是要比渔村晚起来两年的。 渔村、木沟村都是仲父的辖区,他可不想搞分化,虽然拢共就只有两、三百人,也谈不上什么分化,但是仲父还是由衷的希望把两个村子的人相互拧成一股绳子,一起赚粮食,让他辖区每家每户的日子都能过好。 想到就做,回到渔村之后,仲父放下肩上担着的粮食,趁着大家为了分粮食都在场,简明的把自己的想法给渔村、木沟村的人说了一遍。 要把粮食分给木沟村的人,渔村的人心里都挺愿意的,当然了,这也是在仲父透露了一点花生、棉花的事情之后才有的结果。 要是没有这些东西,渔村的人看不到利益,肯定是不愿意把自己辛苦赚来的粮食白白分给木沟村的人。 最后在仲父的协商下,渔村的制盐的收益要分四层给木沟村,因为木沟村的村民超过渔村一大半所以之后木沟村的花生、棉花的产出只用分两成给渔村。 这样解决渔村的人也是愿意的,毕竟他们只有一个制盐的办法,木沟村以后可有棉花、甘蔗、花生三样赚钱的东西。 敲定好分粮食的办法之后,仲父直接给大家分了今天带回来的粮食。 一千一百四十斤粮食,木沟村的人分走四百五十六斤粮食,这四百多斤粮食再按照人头分。 虽然粮食只有五百斤,不过大家还可以选择布币或者布匹,总归仲父没有让他们吃亏就是了。 虽然这个分法还有些不公平,毕竟重劳力和老弱妇孺干的活计、出的力肯定不一样,但是现在还有大把的事情没有理顺,事出从权,这次只能怎么简单怎么分了,之后仲父准备让木沟村的几个年长者代为监管,记录木沟村人每天的劳动情况,作为下次分粮的依据。 最后五百斤粮食、仲父家里存着的十来匹布,全部都换了出去。 没错,就是换了出去,尤其是渔村的人,家里有了存粮之后,宁愿不要粮食和布币,都要换几尺不回去给家里人裁新衣裳。 有些这次分到的粮食不够换的,还回家取了存粮来换。 反正他们的盐现在已经有了稳定的去处,只要他们一日不停的煮盐,这粮食就不会缺,不担心饿肚子之后,大家又琢磨着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了。 衣食住行,这食不用担心,下一个琢磨的不就是穿了吗。 裁一身新衣服也用不了几尺布,他们煮两、三天的盐就够换几尺布回来了。 散会之后,渔村、木沟村的村民拿着粮食和布匹,都笑得合不拢嘴。 现在这么好的日子,是他们以前想都没想过的。 分到了一次粮食之后,大家的心都定了不少,尤其是他们的海盐能够直接换给夷伯候之后,大家煮盐的热情之高涨。 渔村所有人都添置了好几口陶锅,平常白天一般都是五、六口石灶一起开火,出盐率瞬间就上涨了好几倍。 就连仲父,也在屋子旁边新修了两口石灶,由季奵和仲和一人盯着一处。 不过这么疯狂的煮盐方法,也让木沟上上的树木遭了殃,仲父不是浅视之人,当即让木沟村的人砍柴的时候在山上收罗小树苗,把那些长得太过密集的树苗适量的往周围移植,从而增加这些小树苗的成活率。 好在木沟山够大,渔村的人也只用在秋冬两季煮盐,等到春夏就要修嗮盐池了,只要熬过今年冬天,明年木沟山上的树木能有将近大半年时间休养生机、恢复生态。 一个月之后,夷伯候门下的富商来渔村收粮食的时候,发现原本侯爷所说的两千斤海盐,变成了整整一万斤,为了装这些海盐、渔村、木沟村村民家里的所有箩筐布袋子都拿出来了。 富商只带了一万斤粮食,一千枚布币,只能悻悻的装了两千斤海盐,剩下的要等他明天把粮食或者布币拿来了才能运走。 富商回城之后立即去见了夷伯候,听到仲父管的那个渔村一个月就产出了一万斤海盐,可把他高兴坏了。 “正好这几天我准备动身去王城给天子送滨城的年贡,明天你去渔村把粮食拉回来之后,跟着我一起去王城。” 夷伯候是有名的穷侯爷,往年送年贡的时候,因为他总是万年不变的送天子一些珍珠、珊瑚,所以总是被人指点的几个封地贫瘠公候中的一员。 可是他也没有办法,以前滨城内要说产出比较上得了台面的东西,不就是海里的这些东西吗? 相比常年坐冷板凳的他,盐城的煊侯每次去王都都是被众多公候捧着的。 如今他有了海盐,情况恐怕就不一样了。